学校简介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始建于1957年7月,前身为吴县枫桥中学,1995年更名为苏州新区第一中学,1996年异地重建,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0年承办全国首批新疆高中班的政治任务,2003年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11年、2017年通过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复评,是一所具有现代化教育设施、高素质师资队伍、规范化学校管理和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四星级高中。

学校占地面积58668平方米,46个教学班。当前学生总数2062人,专任教师207名,本科及以上学历达标率100%。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162人,占比78.26%。学校坚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弘德、笃学、尚和、荣校”的校训,发扬“超越自我,崇尚一流”的新一精神,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取得了令人民满意的成绩。

近年来,学校连续获得高新区综合发展评估一等奖,两次获得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最高奖“市长奖”,2019年获得苏州市政府素质教育督导a等级;先后获得了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十三五”江苏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活动基地、苏州市“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尤其在疫情肆虐期间,学校抗疫工作突出,被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苏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办学成效被《苏州日报》《中国民族报》等媒体报道,得到了前来学校视察的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侍俊,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五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弘扬优良办学传统,高举素质教育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办学内涵,锻造办学特色,以不懈的追求铸造卓越的新一教育品牌,办学业绩稳中有进,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办学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以先进理念提升发展品位

1.党组织领导形成良好局面

我校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保证作用。校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按照学校党委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定期召开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保证决策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依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党建专项提升行动等活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区教育系统基层党建优秀创新示范项目“加强思政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优秀创新示范项目“加强思政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等项目为抓手,积极做好党建引领的立德树人工作。目前,学校形成了“干事创业,风清气正,其乐融融”的良好教育生态。

2.前瞻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取得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围绕指导思想、背景分析、机遇与挑战、目标和内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保障机制等五个维度,制定了《从新出发,开启高品质高中建设新征程——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程与教学提升、学校治理、校园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和配套实施策略。《规划》经学校九届五次教代会审议通过,送交苏州高新区教育局审定,确定了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校风正、学风浓、质量高、有品位,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品质高中”的办学目标。校风正、学风浓突出学校整体的育人氛围;质量高强调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有品位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师生员工更加和谐;办学特色重点打造科技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两大特色。

3.思政教育联通五育并举

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文化艺术教育为引导、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规范管理为保证,开展“三全”育人活动。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课程基地和科技劳动节、人文艺术节、体育节等特色活动为平台,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将德育工作全面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教学资源,融合五育目标,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引领学生探究世界、认识自我,实现学术素养和生命素养同步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多个社团获得苏州市十佳学生社团称号,连续获得苏州市“三话”比赛高中组团体特等奖、一等奖,2022年学校秋季体育节以“青春献礼二十大,民族盛开团结花”为主题的开幕式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

4.智慧校园推进发展提升

学校秉持“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理念,重视智慧化校园建设和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运用,全力构建教育教学的智慧生态,打造现代化学校。全面使用智学网系统,依托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对学校日常考试、作业等全场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创设了校园内网的云平台,实现超大容量的资料存储和调用;校园网系统将教学场所、办公室、图书阅读、教学资源库等联结在一起,使办公、学习、生活等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能。智慧校园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与资源的距离,实现了交流互动立体化。202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被教育部评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5.高点站位引领新疆班二次创业

办班22年多来,学校以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为根本,不断探索符合新疆班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取得了辉煌成绩。当前,学校已开启新疆班二次创业,梳理新疆班发展脉络,明确新疆班发展的历史坐标,创新创优管理机制。一是活动浸润,交融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情感;二是聚焦学业,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三是严管厚爱,耦合学校管理的情理法。每年有一大批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其中2020年古丽米热•图尔荪被北京大学录取;每年有数10名学生被评为省、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并有一大批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二、以制度建设规范发展品质

1.夯实常规灌注发展动力

学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覆盖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学校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整体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在学生管理上,在细化管理的基础上,依托学生会,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主体作用。契合办学目标,完善一系列与教学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考核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目标明确、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学校治理体系,带来了学校全面工作的奋发进取、学校管理的透明公平,教职员工工作状态明显提振,为学校的长效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学校聚焦教师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培训,深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和“再发展工程”,制定了《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四层十级教师梯队建设方案》,推行“四三二一工程”:开展“四情系”教育,即情系学生、情系学校、情系教育、情系社会;培养“三类骨干”,即培养市级及以上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新苗新秀;建设“两队伍”,即建设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办好“一论坛”,即办好“新枫论坛”。近三年,教师71多人次参加省级培训,全员参加市县区级暑期培训;学校共计开展校本培训30余次,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设讲座72场次,促进教师队伍的优质发展。五年来,学校引育了2名正高级教师、30多名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立区级数学名师工作室2个、区班主任名师工作室1个,“和美新枫”四有好教师团队成为苏州市第三批重点培育项目,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制定了《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青蓝工程”实施细则》,实施青年教师培养“一三五七工程”,以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骨干、七年成名为目标;提出“六要”,即要严于律己、要乐于奉献、要勤于学习、要勇于实践、要敢于创新、要做出成绩;开展“两项活动”,即新老教师结对活动和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并通过“青年教师十个一考核”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五年来,学校“青蓝工程”成绩喜人,20多名青年教师在省、市级比赛中斩获一、二等奖。

3.教育科研实现动态循环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着眼课改与课堂,强化问题导向,实现了从问题到课题、从课题到成果、从成果到运用的动态循环。学校完善了《关于修订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教科研管理细则》,使学校教科研工作进入有价值、有深度、有效用的良性状态。课题研究作为动态循环的中心环节备受重视。学校修订了《课题申报管理制度》,从选题、论证、研究、结题各个方面进行专门指导和专题推进,切实保障了教育科研动态循环的持续进行。学校以“人人参与研究”为科研原则,形成了教研组为主,年级组为辅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科研究组,各学科研究组做到年年有规划,组内成员人人都能在研究主题下进行专题研究。近五年共有330余篇论文公开发表,在核心期刊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上共计10余篇;近30项省、市、区级课题成功申报或结题;2020年新能源汽车工程课程基地被评为江苏省高中优秀课程基地,2022年学校获苏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称号;金鹏、刘久娥老师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称号;赵慧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王新民、金鹏获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三、以教学改革打造发展品格

1.秀美德育塑造个性品格

学校不断丰富完善“秀美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活动和手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构筑具有新一特色的“秀美德育”系统工程,生成了“秀美”德育的运行机制:秀思想,在价值冲突中形成价值判断;秀品格,在习惯养成中提升内在素养;秀合作,在团队互励中凝聚社会能力;秀素养,在生命勃发中挖掘德育潜能,创造性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逐渐形成了集精品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于一体的“秀美德育”课程体系:新疆班简明读本教育、以西方哲学史等为核心的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以苏州文物、环境保护等为核心的跨学科融合精品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成人仪式、研学活动、毕业典礼等活动课程助力学生成长;基于生涯规划、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的拓展课程为学生未来奠基。秀美德育经验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上作推广介绍广受好评,校园心理剧《我想对你说》获省一等奖。

2.多元课程涵育核心素养

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目标,制定了《课程发展规划》,明确了新课程实施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在推进策略、教师配置、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对课程的实施进程、课程计划、中期管理等作了规划与详细安排,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不断探索课程与素养的内在关联,构建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多元课程体系,依托新枫论坛广邀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内容涉及人文、艺术、科技、法治等各领域,拓宽了师生视野。依托江苏省英才计划、江苏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stem项目、新能源汽车工程课程基地等平台,每学年开设近40门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制定了《课程评价实施方案》及时评价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质量,并反馈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纠正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不科学成分。依据《课程评价实施方案》,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式评价机制。五年来,学生有300多人次在五大学科和科技竞赛中获奖,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stem实验室”获批“江苏省青少年特色科学工作室”,两次获得苏州市科技创新最高奖“市长奖”。

3.立学课堂构建共生平台

学校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倡导“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美妙”课堂,形成具有“新一”特色的学科教育模式,提倡、追求教学的“检测以提取”“留白以思考”“体系以建构”“讨论以升华”“总结以强化”等环节,通过关注“大单元知识体系建构”促进学生系统学习,通过检测环节反馈跟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建构体系、讨论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留白和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学习的基本方法,从学会知识优化为学会学习。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结合校情和生源特点,深入探索“求真,闪耀智慧光芒;向善,充满人文关怀;达美,实现生命成长”为目标的课堂改革,提出并实践探索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美妙课堂”新一范式,形成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机制,致力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评促教,以研促教,推进学生评教,取得了预期成效。每年联合兄弟学校,面向全省举办以“美妙课堂”为主题的公开教研活动,影响广泛,推动了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位居市四星级高中前列。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得到明显提升,五年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优课获奖近100人次,其中1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0名教师在省级基本功大赛或优质课评比等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四、以交流合作创响发展品牌

1.合作共建提升办学深度

为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品位,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与高校、高中学校的交流合作,为学校高品质发展护航助力。近五年,学校与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签署共建协议,与江苏省武进中学、江苏海州高级中学等兄弟学校签署合作协议,极大丰富了合作交流渠道。同时与万枫社区、苏州沃尔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社区、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2.来访交流放大品牌效应

随着学校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成果日趋显著,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学校每年接待来自省内外教育考察团的参观交流。西藏、新疆、广州、山西、山东、上海、成都、浙江等地的省外代表团,以及宿迁、南京、徐州、盐城、扬州、常州、南通等地省内代表团纷至沓来。

3.倾情助力扩大辐射影响

学校成功的管理经验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受到各方高度赞誉。符云峰、王新民、杜颜三任校长多次在区域经验交流会上作分享报告;学校先后承担江苏省内地民族班(校)骨干教师培训班,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训、苏州市名师工作室等活动;王运帮、欧阳兴、周恩超等3多位老师赴新疆克州第二中学支教,刘久娥老师赴四川大凉山普格中学支教,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支持,影响力大,为边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学校守真出新,变革中求发展,着力系统推进,建设优质高中,赢得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

分享到:
×

用户登录

网站地图